理论与政策

  • 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路径——基于省域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

    马君;郭小丽;鄂晓倩;

    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颁布的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分别从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题两个维度对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进行深入考察。结果发现:在政策工具维度,供给型政策工具辅助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稳定运用、需求型政策工具处于弱势。在政策主题维度,价值取向以供给-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为主,部分地区培养目标有待明确;任务选择中各类政策工具综合性使用,但培养路径缺乏创新性;培养进程中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充分,但配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针对此,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类型结构、丰富政策内容的建设主题、调试政策工具的布局比例。

    2025年03期 v.24;No.12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执行的现实阻滞与破解之道——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槐福乐;付赵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体、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目标群体以及政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工具错配与文本阐述笼统、合作驱动不足与履行效能不够、统一价值观念缺失与经验依赖、经济水平差异与公共理念固化等现实阻滞。为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执行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的内容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协同治理模式、调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

    2025年03期 v.24;No.124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作用机制与质量提升路径——基于政策执行过程的视角

    苏皑;

    解决政策执行偏差,提升政策质量一直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2006—2022年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密集出台和实施期,“央地”两级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所形成的政策系统结构成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本研究基于政策执行过程的视角,就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特征、结构和效果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网络嵌入是解决政策执行偏差,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质量的有效路径,其作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嵌入解决了政策执行过程中信息阻塞和多治理区域形成的政策执行偏差问题;二是关联性嵌入保证了政策执行过程与制度结构相符,同时有效协调了多重目标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质量整体提升的路径:先完成政策执行过程的系统性嵌入,然后完成政策执行过程的关联性嵌入。

    2025年03期 v.24;No.124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国特色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引领逻辑与优化路径

    安冬平;何旭曙;

    遵循政策引领的底层逻辑,回顾中国特色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历程,经历了初始萌芽期、初步探索期、快速发展期、质量提升期、数字转型期五个发展阶段,验证了政策供给与实践反馈的协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政策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政策连贯性与协同性不足、区域差异化政策缺失、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数字转型政策适配与落实受阻及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完善。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应构建差异化政策机制、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培育利益相容政策机制、创设多元协同动态适配机制以及创新智能评估与动态优化机制。

    2025年03期 v.24;No.124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教师与学生

  •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

    徐峰;范栖银;石伟平;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与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键。遵循“指标初构—专家共识—权重计算”的步骤,首先,基于高职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分析,初步建立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三轮筛选,构建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发现高职辅导员在发展中存在行政事务繁重、疲于应对危机事件、产教融合职能弱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引导辅导员多元化发展、完善工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2025年03期 v.24;No.124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的评价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

    王钢;孙不凡;姜忠鹤;

    教育数字化转型迭代发展趋势下,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300多位高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关系模型估计,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数字素养表现良好,但在专业、教龄、职称等维度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化;不同指标间存在多路径交叉关系,对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积极影响;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社会责任是关键性驱动因素,数字技术应用和专业发展在关系模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文理科专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之间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强化关键因素驱动以及关注专业差异有效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水平。

    2025年03期 v.24;No.124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迪;

    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现状,探究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对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有积极作用。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了全国520名高职教师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和教龄等信息,分析了他们对社会服务的认知、参与意愿和实践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差异特点,通过回归模型评估上述职业和人口统计特征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认知、参与意愿及实践行为的影响,同时统计了主要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度较高,女性对社会服务的认知与参与意愿高于男性;年龄与社会服务次数呈负相关,而职称与教龄则均与社会服务认知呈正相关。

    2025年03期 v.24;No.124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在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的性别差异——基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对比分析

    张春霞;

    基于性别差异视角,聚焦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群体电信网络诈骗受害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机制。采用分层抽样对3451名高职学生和885名本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从个体特征、日常活动与社会控制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群建模。研究发现:(1)心理稳定性、规避风险链接行为及低同伴效应构成高职男生受骗的核心保护因素;本科男生受骗与上网时长显著正相关,但通过高频接触社区民警能显著提升防诈能力。(2)高职女生诈骗识别能力随生活费增加及居住环境整洁度提升而增强,但紧密人际关系与频繁参与治安会议易诱发盲目自信,形成认知偏差风险;本科女生网络暴露风险突出,长时间上网及网络失范行为使其受害概率显著提升,而身体机能健康与居住区监控设施可显著降低其受骗风险。

    2025年03期 v.24;No.124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国际与比较

  • 韩国新兴产业领域先导高职院校支持工程出台背景、实施过程及启示

    王佳桐;冯旭芳;

    韩国为扶持优质高职院校发展,提升其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以充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实施了韩国新兴产业领域先导高职院校支持工程。该工程的主要举措涵盖专业调整、课程革新、师资培育、设备更新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实施三年来,韩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该工程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韩国教育部制定了2.0版本,以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范围、强化绩效管理,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该工程对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24;No.124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 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

    杨素萍;朱晓玉;

    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至今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初步合作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和提质增效阶段。具体来看,双方在国家、省域、校际和企业层面的高等职业国际合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展,有效推动了中国—东盟深层次合作。但也存在着区域资历框架尚未建立、合作机制仍需完善、合作项目分布不均衡、合作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制约着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未来可以考虑从建立区域资历框架、增强人才流动,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效率,平衡合作项目分布、促进均衡发展,提高合作质量、增强合作效能四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

    2025年03期 v.24;No.124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