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峰;范栖银;石伟平;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与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键。遵循“指标初构—专家共识—权重计算”的步骤,首先,基于高职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分析,初步建立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三轮筛选,构建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发现高职辅导员在发展中存在行政事务繁重、疲于应对危机事件、产教融合职能弱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引导辅导员多元化发展、完善工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2025年03期 v.24;No.124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王钢;孙不凡;姜忠鹤;
教育数字化转型迭代发展趋势下,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300多位高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关系模型估计,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数字素养表现良好,但在专业、教龄、职称等维度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化;不同指标间存在多路径交叉关系,对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积极影响;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社会责任是关键性驱动因素,数字技术应用和专业发展在关系模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文理科专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之间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强化关键因素驱动以及关注专业差异有效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水平。
2025年03期 v.24;No.124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王迪;
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现状,探究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对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有积极作用。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了全国520名高职教师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和教龄等信息,分析了他们对社会服务的认知、参与意愿和实践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差异特点,通过回归模型评估上述职业和人口统计特征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认知、参与意愿及实践行为的影响,同时统计了主要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度较高,女性对社会服务的认知与参与意愿高于男性;年龄与社会服务次数呈负相关,而职称与教龄则均与社会服务认知呈正相关。
2025年03期 v.24;No.124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张春霞;
基于性别差异视角,聚焦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群体电信网络诈骗受害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机制。采用分层抽样对3451名高职学生和885名本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从个体特征、日常活动与社会控制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群建模。研究发现:(1)心理稳定性、规避风险链接行为及低同伴效应构成高职男生受骗的核心保护因素;本科男生受骗与上网时长显著正相关,但通过高频接触社区民警能显著提升防诈能力。(2)高职女生诈骗识别能力随生活费增加及居住环境整洁度提升而增强,但紧密人际关系与频繁参与治安会议易诱发盲目自信,形成认知偏差风险;本科女生网络暴露风险突出,长时间上网及网络失范行为使其受害概率显著提升,而身体机能健康与居住区监控设施可显著降低其受骗风险。
2025年03期 v.24;No.124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